奉系军阀巅峰时期的地盘其实不止六个省,应该是七省,二区。年10月,即浙奉战争爆发之前,奉系当时控制了七个省:直隶省、山东省、黑龙江省、奉天省、吉林省、江苏省、安徽省。外加两个行政区:地热河特别行政区、京兆地区即现在的北京地区。另外北洋时期的两个省级商埠:胶澳和淞沪也都被奉系控制。
当时奉军有20个师、40多个旅、骑兵10多个旅、炮兵2个旅、工辎各1团,总兵力达到了35万。其中精锐陆军大约十多万人,都是战斗力比较强的部队。此外,奉军当时还有空军和海军,可谓是三军齐全。
奉系有两个鼎盛时期,第一个鼎盛时期时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后到浙奉战争之前,具体的来说就是年10月到年10月的这一年。当时奉系控制的地区不止6个省,而是7省2区,分别是:黑龙江省、吉林省、奉天省、直隶省、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以及热河特别行政区和京兆地区即北京地区。
第二个鼎盛时期是中原大战后到“九一八”事变之前,具体的来说就是年11月到年9月18日这不到1年的时间,这段时间奉系控制了奉、吉、黑、冀、察、热六省外加北京、天津和青岛。
年,靠着冯玉祥临阵倒戈的天赐良机,击败了吴佩孚,赢得第2次直奉战争的奉军开始大批入关。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张作霖就先后占据了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河南等多个省份。
算上“老巢”东北三省和热河,此时的奉系势力已经遍布了全国9个省份,张作霖领导的奉系达到了鼎盛时期。而控制面积如此之广、横跨南北的9个省份奉系,拥有兵力约30余万人,仍然是当时全国实力最强的军阀。之后张作霖又联合吴佩孚和阎锡山击败了冯玉祥,成为了北洋军阀的实际领袖。
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之后,吴佩孚和孙传芳先后被北伐军击败,就连冯玉祥和阎锡山都纷纷投靠到了北伐军的旗下。张作霖在张宗昌和孙传芳等人的拥戴下就任安国军总司令,安国军除了张作霖的部队外,还包括孙传芳和张宗昌的部队,总兵力共有40万人,其中大约有30万是张作霖的嫡系。
军长分别是第一军团姜登选,第二军团李景林,第三军团张学良,第四军团张作相,第五军团吴俊升、第六军团许兰洲。从用将可以看得出,这六个军是奉系的王牌靠山。奉军军改后,新派逐渐替代了老派,嫡系军队生机勃勃,战力和装备实现升级。
剩下的杂牌军加治安大队,诸如张宗昌之流,多是战后收拢的散兵游勇和土匪武装,他们虽然战斗力和装备差点,但毕竟也是正式的奉军武装,替张作霖镇守各地,大约在10万人左右。
在中原大战期间,张学良趁机入关,又收编了不少部队,比如战败的西北军残部等等。在之前,奉系不但控制了东北地区,还控制了河北包括最繁荣的平津地区在内大部分地区,另外还控制了察哈尔省。由此,张学良的地盘已经比蒋介石的实际控制区还要大得多。由于收编了这些部队,东北军猛增到了接近40万的规模。就兵力上,当时蒋介石嫡系部队也不过四五十万的兵力。
况且,张学良的军队武器先进,还有空军和海军。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张作霖特别重视军事科技,不仅从国外引进了先进的武器装备,还组建了航空队,其子张学良也创建了航空学校,聘请国外军事教练,而当时奉系军阀的空军编制达到-架战机。
此外,奉系军阀的海军力量也远远超出同时期的另外几大军阀,年,东北军吞并了直系的渤海舰队,发展到全盛时期,当时的东北军拥有巡洋舰,驱逐舰,炮舰等大小船只21艘,约3.22万吨,占据全国的四分之三。舰队官兵0多人,占比全国的60%。至于陆军配置,除了引进的国外装备,仅东北军工业每年就能生产20万炮弹,六万支步枪,多挺重机枪和多门大炮和一亿八千万颗子弹。无疑相当于国内最强大的军事配置。
再加上当时的东北具有全国来说最领先的工业基础,强大的工业基础背景下造成东北拥有所有军阀不具备的军事实力和军事储备,可以说是海陆空齐全,张作霖虽然出身贫农,但为人仗义注重民族气节,在家国大事面前选择民族不屈服于日本人,在整个东北区域都拥有很高的威望和地位。
年国民革命军进行第二次北伐,奉军大将张宗昌兵败逃走,张作霖也被迫退回到关内。在张作霖退回关内的途中,日本人在皇姑屯设伏炸死了张作霖,奉军的实力再次遭到重大打击。张作霖去世的时候,奉军大约还有30万人左右,不过受到奉军内乱的影响,奉军的精锐部队已经损失殆尽,剩余的大多都是老弱病残的兵力,根本不是北伐军的对手。张作霖去世后不久,张学良宣布名义上接受国民政府的领导,奉军改名为东北军,奉军的称号不复存在。
张学良东北易帜的时候,东北军总人数仍然高达30万人,后来张学良参与中原大战,奉军兵力再次达到了40万。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军退到了关内,经过几次裁军削弱,在西安事变爆发前,东北军的人数还剩下十五六万人。西安事变爆发后,张学良被蒋介石扣押,东北军被蒋介石肢解改编,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军阀武装。
在北伐战争前,东北军是全国最强大的军阀力量,控制了华北和东北的大部分土地,实力一度非常强盛。然而在张学良被扣押后,东北军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困境,没能在抗战时期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