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庞志澍
你能认出这事齐齐哈尔哪里吗?前些日子,阔别20余年的同窗回到了齐齐哈尔。一日晚餐后陪他步行回下榻的宾馆,路上看着路边的一草一木,回忆起一起读高中时期的齐齐哈尔,他说:“家乡怎么如此陌生,目之所及,高楼林立、马路宽敞,时常也要堵车。貌似进步很大,其实一点也找不到记忆的影子,和梦里的家乡天差地别,泯然“众城”矣,毫无亲切之感。”
其实,何止是他这么觉得。好多人都觉得中国中型城市,几乎是一个模子复制出来的。都是钢筋混凝土的丛林,毫无个性。高楼林立,除了心里压迫感,再有就是审美疲劳。
曾经的齐齐哈尔可不是这个样子。建筑、声音、故事都极具个性,与别个城市决不雷同。今天,我就给大家叨咕叨咕齐齐哈尔曾经的声音,那响彻在卜奎上空的城市之音。所谓“城市之音”,那声音自然要响彻整个城市;要极具个性,能代表齐齐哈尔这个城市;要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故事。
城门楼上“黑水干城”字样。应为南门一、布楞声响,钟鼓音鸣
据西清著《黑龙江外记.卷四》记载“二、八月望日,城南楼吹布楞半月,然后至教场吹,以操放乌枪。每佐领例派马甲一名,日三吹,其声呜呜。布楞,海螺也。盖古笳吹遗意,取壮军威。”
用现代话来讲,就是每年二月、八月的中旬(15日或者16日),此时适逢五谷不结,气候变换之时。在齐齐哈尔城南门,也就是迎恩门的城楼上吹布楞半个月,直至二、八月结束。在城楼上吹布楞后到教场继续吹,用来操练火枪兵。官长派信号兵一名,每天在城楼和教场吹布楞三次。布楞发出的声音嗡嗡作响。所谓布楞就是大的海螺号。类似古代北方部队吹胡笳一样,用来壮军威,鼓士气。
讹传的齐齐哈尔将军衙门照片之所以还用上图,是因为实在没有带钟鼓楼的黑龙江将军衙门的图片,只好用此代替。据西清著《黑龙江外记.卷二》记载“将军廨在齐齐哈尔木城中,偏东正门三楹,辕门东西向。”此段话是否也证实图中建筑不是黑龙江将军衙门,上图中建筑正门有两根柱子,能不能算得三楹?下图中三间房,六根柱子,是不是算得三楹?
本人收集整理的将军衙门图片据文献记载“嘉庆年间,黑龙江将军衙门有钟鼓楼传更打点,晨钟暮鼓,全城受用。”西清著《黑龙江外记.卷二》还有记载“将军廨,旧有钟鼓楼,以传更点。将军那启泰执形家言毁之,悬钟南门侧。每夜钟起,商贩击钲柝以应。”那启泰之事我的另一篇文章《浅说黑龙江将军衙门、将军府和〈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有提到过,这里就不讲了。
所谓晨钟暮鼓,即古人一日按十二个时辰计时,因击鼓声,音量小传递距离近;而敲钟声,音量大传递距离远。白天声音嘈杂,夜晚寂静,因而报时白天敲钟、夜晚打鼓。年左右,钟鼓楼被那启泰命令拆除了,为了计时,钟鼓楼的大钟被安置在齐齐哈尔南门外东侧,无论昼夜,此时报时只有敲钟了。夜晚还有巡更之人敲击更梆、铜锣,嘴里喊着“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之类的。
迎恩门上的钟楼和其东侧悬挂的金属钟据清·方式济著《龙沙纪略.屋宇》记载,那个时候,齐齐哈尔南门外,虽然“商贾夹衢而居,市声颇嘈嘈”、“茅茨相望”,但“终是塞垣气象,且不若中土荒县。”齐齐哈尔南门外虽然是黑龙江将军驻地,市场繁荣,还算热闹但还是苦寒之地,人口稀少,还不如中原一个荒凉的县城热闹呢。
因人少寂静,城市面积较小,因而当时的吹布楞声和敲击钟鼓之声,基本可以遍布全城,可谓当时城市之音。
年后的迎恩门民国三年(年),黑龙江巡按使朱庆澜指令黑龙江省城兼商埠警察厅迎恩门上安装子午表(时钟),修建了方形钟楼。黑龙江省城兼商埠警察厅委托安且列维次钟表店代购置子午表,安且列维次是俄籍商人,在宣统三年(年)在齐齐哈尔开店,地址位于齐齐哈尔南大街。子午表是在德国列维机器厂定制的,表盘直径为5市尺(约合1.67米),当时造价卢布。因子午表报时时音量小,故而在钟楼东侧悬挂了金属钟。还要人工敲击报时。
其他教堂的彩色玻璃窗二、彩色玻璃,五音铜钟
时间来到了年,那年齐齐哈尔贤良胡同(今二马路百信家具城附近)有个天主教堂,瑞士籍神父英贺福用29.万元大洋购买位于海山胡同的房屋45间筹建圣弥勒尔教堂(也有称作圣弥厄尔教堂的)。他没有选择日本的建筑公司,而是选择了德国建筑师罗塔.马科斯的宝利建筑公司。建筑师罗塔.马科斯先后为齐齐哈尔设计、施工了黑龙江省立图书馆(今龙沙公园万卷阁)和龙江旅馆(后来大名鼎鼎的龙江饭店)。
80年代一百商店和当时的教堂年左右(因资料所记述时间不一,因而这里笼统描述),历时一年。教堂及钟塔、主教办公楼及宿舍楼、主教府三座主体建筑竣工。加上当时的教会学校华北中学、华北小学等,总占地面积平方米(后来的齐齐哈尔市第三十七中学和育才小学,很不幸,这两所学校都被取消了),建筑面积平方米。钟塔高43米。
现在的圣弥勒尔教堂个人觉得圣弥勒尔教堂,我最钟情的地方有两处,一是主教堂的彩色玻璃窗,一是钟塔里能发出do、re、mi、fa、sol(哆、唻、咪、发、嗖)五种音的五音钟。可惜被毁掉和遗失了!
光线、色彩在宗教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自中世纪以来,罗马式教堂和哥特式教堂对光线、色彩的强调体现了美学与神学的统一。光线透过彩色玻璃窗,印在教堂内彩色的影子,无疑能表现出宗教的神秘和空灵的信仰。圣弥勒尔教堂的彩色玻璃窗也因此应运而生。均由德国进口,制作工艺之复杂、繁琐,运输费用、工程造价之高超乎想象。可惜的是,在十年动乱期间,教堂的彩色玻璃窗被“破四旧”的“红卫兵小将”全部砸碎了。也因为彩色玻璃窗制作工艺之复杂、造价高至今也无法恢复了。
圣弥勒尔教堂的简介圣弥勒尔教堂的钟塔(也叫钟楼)四面都是镂空的,以便敲击的钟声四散传播。钟楼也起到一定的拢音、扩音作用。四面都是20多米高的十字架,塔顶十字架与正门同一方向(正门南向),高1.75米。据说合金铜钟也是在德国制造好,运到中国的。铜钟一大四小,各自负责发出一个声音。大钟高和直径都是1米多,自重1吨多;小钟高和直径都是30多厘米,自重都有多公斤。铜钟于解放初期就丢失了。
伪满时期,冬天里的圣弥勒尔教堂伪满时期,圣弥勒尔教堂的钟声每日早6时,午12时,晚6时会准时传送到齐齐哈尔每个人的耳朵里。当时有”八面铎声,十里钟音“一说。(铎duó,大铃,形如铙、钲而有舌,古代宣布政教法令用的。这里指钟)
此数据应该是现有建筑的数据初、高中同学都有住在马戏团大院的(齐齐哈尔马戏团曾长期使用圣弥勒尔教堂),时常出入其间,那时教堂破旧不堪,很难想象往日辉煌了。-年间,和几个同学曾经上到过圣弥勒尔教堂的钟塔里一次,上面镂空的钟塔已经用砖堵上,里面安装了昏暗的电灯,地面安了些板子,里面堆满了杂物,依稀记得当时马戏团的“舞中幡”的道具都放在钟塔里。努力回想一下,怎么也回忆不起里面到底有多大了,也许是因为堆满了杂物。也难以想象里面教士摇晃大绳敲击五口钟的样子。
德国科隆大教堂多口钟被同时敲响的样子三、侵华建筑,汽笛声声
齐齐哈尔老电报大楼已经有很多人写过了,本文尽量写一些别人没写过的东西。日本人把这座建筑叫做“邮电株式会社卜奎邮电所”,年日本军事调停会议上,东条英机大力推行向日占区之外的中国以及东南亚各国发动大规模战争。因此中国东北日占区的通信设施、设备的备战工作必须走在战争的前面。齐齐哈尔电报大楼的移址新建工作就提到了议事日程。
伪满时期齐齐哈尔电报大楼负责此建筑设计的人员在日本海军做过军官。选址全是因此处地势较高,设计师以其曾经服过役,日本军舰排水量1万余吨的“和丸号”舰楼为设计蓝本,设计修建了”邮电株式会社卜奎邮电所“。楼顶特意设计了7米高的旗杆,和“和丸号”舰楼的旗杆一样高。还有度可以任意旋转的高音汽笛,汽笛也和“和丸号”军舰的一样。此设计师还设计了旅顺口白玉山上子弹造型的白玉塔。早期汽笛隐藏在楼顶方形建筑中,解放后,因汽笛破损。有关部门安装了新的汽笛。地下室内有锅炉,锅炉边有个拉手,蒸汽足够的情况下,一拉拉手,上面的汽笛就响了。锅炉连接汽笛的管道据说也隐藏在建筑物中,外观很难发现。
日伪时期,此汽笛都当做报时使用。解放后直至70年代,其还被使用。
图中顶楼上三角形是旗杆年9月30日晚,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播出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和毛泽东当选中央人民政府主席的喜讯,听闻消息的齐齐哈尔市全体人民,热烈庆祝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和毛泽东主席的当选。齐齐哈尔市公安局连鸣汽笛10分钟,向全市报喜。据我的一位80岁崔姓老友说,这10分钟就是这个汽笛报的喜报。各处随即响起钟声、军号声和庆祝的礼炮声。机关、部队、工厂、学校、家庭里的人们,都先后拥上街头,列队游行,狂欢庆祝。欢呼声、锣鼓声,直至午夜不息。
齐齐哈尔人民庆祝解放四、嘈杂不决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那些盘旋在齐齐哈尔上空的城市之音已经消失殆尽。70、80年代早六点的东方红和敲钟声也已经不在使用。寺庙的钟鼓楼敲击之声很难传播很远。平日里走在城市中,只余下人声嘈杂、汽车喇叭和音响里的广告之声。
齐齐哈尔再无城市之音了。希望以此篇文章为大家唤回美好回忆!
70年代,电报大楼上重新修复的汽笛依回忆,凭资料,讲述我所知道的大美齐齐哈尔!我是,喜欢我的文章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