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北部河西走廊中段,有一个好听的县名叫山丹县;在山丹县繁华热闹的大街上,有个古朴的灰色院落是文物陈列馆;在这个小小的博物馆里,一个人的捐赠超过其所藏全部文物的半壁江山,他就是路易·艾黎!
路易·艾黎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这个我是知道的。小时候电台里读他的名字总与宋庆龄奶奶在一起。但如今,已经好久好久没听到这个名字了,他怎么会和遥远大西北上这个不知名的小县城联系在一起?
初冬的午后,在这个灰色大院里逛一下,处处都是他的遗迹,有他捐赠的国宝级文物,有他的生平事迹和工合运动展,有他创办的培黎学校,有他倡导的培黎图书馆,有他的音容笑貌——一个面貌清朗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一、在中国工作了六十年
路易·艾黎(RewiAlley)年12月出生于新西兰坎特伯雷。对,他的家乡有个古老的漂亮博物馆,我曾经参观过,感慨他们那么早就有了现代意义的博物馆。
20岁那年,路易·艾黎入伍服役了两年,正赶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两次负伤,获威尔士亲王勋章。退役后在一个牧场工作了六年。
不知什么样的机缘,30岁那年他选择来中国。传记形容他是“抱着好奇的心态”来看一看,结果就与这个当时还多灾多难民不聊生的国家结下不解之缘。登陆上海那一天是年4月21日,正是“四一二”政变后,国共两党分崩离析的时刻,他直接留了下来参加战斗。
这是很理论的说法了。
实际情况是,年至年,他在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消防处任督察,相当于跨国打工。钱钟书的《围城》展现了那时的情况,外国小镇上的无业青年,借了路费远渡重洋来上海沪漂,在租界做几年巡捕后,成为器宇轩昂的新世界警察,中国人办事要找他们通融。
但路易艾黎不是那种对华人颐指气使的“洋人”,他对中国人民怀有深情厚义。年夏,绥远遭旱灾,他利用假期去萨拉奇帮助华洋义赈会组织修建民生渠;年假期,他去湖北洪湖参加水灾救济工作,为抗洪灾民运救济粮。
这样的人品素质和心地,使他有机会结识了鲁迅、史沫特莱等进步人士,有机会在年接触到国际性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并和中国共产党建立了联系,他家顶楼的小房间里,安装有共产国际的秘密电台。平素参加党的地下活动,购买药品和无线电设备,转运人员等。年“西安事变”前夕,第一次赴西北,冒险去太原为红军兑换在陕西缴获的地方钞票。
年初,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艾黎与埃德加·斯诺等中外友人发起“工业合作”运动,成立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担任咨询“工合”工作的技术顾问。一年后,他到了延安和晋西北,随后又去皖南新四军军部,协助兴办兵工企业,正式参加革命。大概在那里,他认识了英国记者乔治·何克。
年以后,艾黎与乔治·何克一起,在陕西宝鸡凤县双石铺创办了培黎工艺学校,以半工半读的形式培养工艺人才。俩人起早贪黑,努力工作,集中精力培训工农子弟。两年后,出于形势需要,该校迁到甘肃省山丹县,一度发展到师生人、实习生产组20个的规模,因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很当地群众欢迎。
国际主义战士乔治何克从此,他在这个山丹县工作生活了近十年,与此地产生了深厚感情。以至于逝世后,按照其遗嘱骨灰送回山丹县,部分撒在戈壁的荒原上,部分与乔治·何克合葬在一起。
二、工合运动是怎么回事儿
年4月,上海第一个工业合作社促进委员会成立了。
那时候,日军侵占了中国大片领土,中国的工业几近瘫痪。物资短缺、物价飞涨和工人失业。为了增强中国抗战的经济实力,把逃到后方的难民组织起来进行生产自救,艾黎发起的“工合”运动,得到宋庆龄、周恩来和当时美国驻华大使卡尔的支持。
又因卡尔大使的介绍函,蒋宋夫妇及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孔祥熙,都支持工业合作的计划,国民政府行政院拨款5亿元,作为推广“工合”的经费,并任命路易·艾黎为行政院的技术顾问,代理“工合”总干事。
他立即行动起来,组织起一批有才干的年轻人,在汉口建立机构,将内地企业陆续迁往抗战大后方西北。如申新四厂迁到陕西宝鸡,在那里建起“工合”西北办事处。发动7名铁匠组建了第一家合作社,利用内迁来的设备开始生产。接下来,又有十多个合作社相继组建。
三个月后,各合作社已经能生产鞋、食品、棉纱、毛毯、毛巾等生活品和军需品。路易·艾黎在宝鸡的西北办事处亲自指导工作,为后方生产做大量的具体工作。他又来到凤县领导“工合”运动,建立起机器、造纸、制革、纺织、供销等17个合作社,建立“工合”小学及附属幼稚园、招待所、黄牛铺通讯处和“工合”医院。还在嘉陵江边安装水力发电机,使双石铺街市首次使用上了电灯照明。
同时,由于他在东南亚地区的宣传推介,来自世界各地的捐款大量增加。
但是,年,国民党行政院终止了路易·艾黎中国工业合作社技术专家的职务。年,“工合”运动总体上走向衰落。
“工合”运动是路易艾黎一生中最大的贡献与价值体现,也是他的心结。年,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恢复,艾黎被推选为名誉顾问。年4月,晚年的路易·艾黎重新组建“工合”国际委员会,将中断35年的工作重新捡起来,他亲任主席,直接领导该会的日常工作。
三、他的家永远在中国
年,应周恩来总理邀请,艾黎定居北京。主要从事写作与国际和平运动,成为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多次接见。
他每年都要到各地参观访问,掌握一手材料,宣传“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国内外出版他的著作和译作70种。包括诗集《工合》、《山丹笔记之页》、《充满生气的北京的片断》、《今日中国》;散文《京戏》、《外蒙古之行》;论著《中国:古代瓷窑和现代陶瓷》及《艾黎自传》、《中国见闻录》等。还将中国古典诗歌译成英文。鉴于此成就,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授予他文学博士学位。
艾黎与何克雕像年,路易·艾黎离国27年首次回到新西兰故乡,从此致力于推动中国与新西兰的友谊,成为中新友谊的象征,倡导成立了新中友协。在他的家乡斯普林菲尔德镇,建有路易·艾黎纪念园。
年以后,就中国的环境保护、经济建设、资源和青年思想教育、就业等问题提出意见与建议。八十年代,北京市政府授予他“荣誉市民”称号,甘肃省政府授予他“荣誉公民”称号。当然,也被新西兰政府授予“英国女王社会服务勋章”。
艾黎曾当选为亚太区域和平联络委员会委员,多次出席日本禁止原子弹、氢弹世界大会,出访澳大利亚等多国,从事对外友好交往工作。十年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国家外国专家局主办的一次评选活动中,他被评为“中国缘·十大国际友人”。
路易艾黎捐赠的文物他创办的第一所培黎学校,是年在江西赣县建立,为合作社输送了技术骨干。此后,在全国各地试办培黎学校十几所。其中,山丹培黎工艺学校发展到现在,该校于年迁往兰州后,改名兰州培黎石油技工学校,艾黎为名誉校长。年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兰州城市学院。八十年代,他再次在山丹重建培黎农林牧学校,自任名誉校长,向国内外为学校募集资金设备,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
为了帮助大西北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将自己收藏的多件文物捐给山丹,捐建了文物陈列馆,又促成了山丹县培黎图书馆的建立,带头捐赠了大量图书。
美国电影《黄石的孩子》以乔治何克为原他终生未婚,没有儿女,早年与乔治·何克组成特殊家庭,收养照顾了一批孤儿和烈士遗孤。同时,将慈父的情感带给更多的学生。在晚年也收获了分散在各地的“儿女们”的爱。
在一首《家》的小诗中,他这样描绘自己,做人的基本信条是“给予”,而非“索取”。不论身处顺境逆境,都能不喜不惧,泰然处之。
艾黎和何克故居他终身留在中国,显然是由于一种宿世之缘分,所以他不畏西北生活之艰苦,“心甘情愿地,毫无保留地、不求回报地,从事造福中国人民的事业”。
他从这种“给予”中得到满足,即使在得不到理解时,也“一往无前地走下去,从战胜困难中充实自己的生活”。
在华工作和生活了六十载,路易·艾黎90岁时在北京逝世。在上海和陕西宝鸡的凤县,都保留有完好的路易·艾黎故居。山丹县城南门外,有仿西式“艾黎与何克陵园”。
他的家,永远在中国!
参阅资料:
中央党史版《路易·艾黎在中国》
作者近期文章:
蒙古王子和藏族高僧不废一兵一卒,一场会谈刷新中国版图
“石窟鼻祖”现奇观,大佛一半在水上一半在水下
中国首个现代公园在哪?上海、无锡、成都、广州、齐齐哈尔?
如何与酒肉朋友相处,票圈借钱验真伪?告诉你这么办!
冰凉爽滑,冬日里回到东北家乡第一口想吃的美食